Jin-Liang, Lin

Existence is art, I exist, therefore I am art.

My Photography Way

我的攝影之道(My Photography Way)是在探索自身對於攝影這門技藝的一切想法紀錄——其實就是碎碎念。

攝影,是一門由科學與藝術相互結合的技藝,即使在現代創作觀點中也是略為怪異的新顯學,事實上到底是否符合創作的定義都仍有爭議,老派作風的會認為自己只是在從事一種記錄現實的工作。

然而伴隨科技的演進與發展,攝影的本質似乎一直未曾改變。

無論是早期作為繪畫配角的美術攝影、幾十年前由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 1902-1984)提倡的純攝影(f/64小組)以及十幾年來,在電子與數位化技術下所新生的數位攝影,甚至近年突然爆炸式成長的手機自拍,全都是基於現實的存在所記錄下的影像,差別只在於自己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後製處理影像讓人們可以恣意想像。

一個人可以不懂科學,就可以夠拍出所謂好的影像作品,這得歸功於日益簡單的相機設計。

而就算一個人不懂藝術,他也能拍出好的影像作品,這也得歸功於日益簡單的相機功能。

前面講的這個論點,無論是套用在哪一方,無論是攝影大師或是路人甲乙,相信都不會有人承認吧(笑)。

在邁入數位化時代的現今,大家對於影像的取得變得相對容易而且快速,但是卻也造就了一個問題:「檔案量爆增」,隨著拍照時間越來越長、拍照次數越來越多,以及越來越精緻的相機品質,使得我們也相對的日復一日,追求更大容量的儲存空間。

試想,當未來一張的照片就等於一張目前儲存光碟的容量時,那我們實際上真正需要多少儲存空間!?

別說這個不可能,Nikon D810 一張原始 RAW 檔就可以高達 75 MB 左右,更遑論畫素更高的數位相機。

不過這是題外話了,雖然目前也真的有類似超大儲存需求的相機,但回歸到人類的基本面時,其實一張照片的儲存容量在如何龐大,我們大腦所能接收到的資訊也有限(此論點僅基於目前已知的影像系統的架構,不等同於科學在未來發展上可能性。)。—— 2018.02.25

如何透過影像解構一個現實,在詢問自身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對於必要性也存在質疑。—— 2018.02.25

不曉得從何時起養成的習慣,幾乎不太會去刪除自己拍攝過的照片,逐年下來累積的是一顆顆的硬碟,真的會靜下心去看的照片卻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一項佩服那些能夠靜下心來修改照片還有上傳照片甚至是開攝影展的大師們,這才是對攝影的愛啊。

其實別人看你的照片是好照片還是不好的照片根本無所謂,重要的你自己喜歡,而且當下的現實被自己拍攝成一張張影像了。—— 2018.10.28

我拍攝的照片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當存在已經不復存在,我的照片便成為了存在。2021.11.11

在光影與詩歌間旅行的自由人。—— 2021.11.16